古文小辑:概念与名词


一、通俗解释

“白马非马”这句话不是说“白马不是马”这个事实不成立,而是说“白马”这个概念和“马”这个概念不相同。

  • “马”是按形体种类来命名的,强调“是什么”。
  • “白”是按颜色属性来命名的,强调“是什么样”。

所以:

  • “马”指的是一类动物,不管黄的、黑的、白的,都叫“马”。
  • “白马”指的是那类动物中颜色为白的那部分

“白马”包含了“马”,但又比“马”多了一层条件。它是“马”这个大类里的一个子类

因此在逻辑上,“白马 ≠ 马”,就像“红苹果 ≠ 苹果”,“女生 ≠ 人”一样。


二、用例子解释

想象你走进水果店,对老板说:“我要苹果。”
老板拿来一筐苹果,有红的、有青的,你都接受,因为你只要求“苹果”。

但如果你说:“我要红苹果。”
这时青苹果就不符合你的要求了,虽然它们也是“苹果”。

这说明“红苹果”这个概念与“苹果”这个概念不同。“红苹果”是“苹果”的一种,但它的指称范围更小

同样地,“白马”是“马”的一种,但它和“马”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不同
所以说“白马非马”,是强调“白马”不等于“马”这个概念,而不是说“白马不是马这种动物”。


三、原文要点解析

你贴的原文可分成几条逻辑线:

  1. “马者,所以命形也;白者,所以命色也。”
    ——“马”命名的是形体种类,“白”命名的是颜色属性,命形和命色不同。
  2. “求马,黄、黑皆可;求白马,黄、黑不可。”
    ——要“马”时任何颜色都行,要“白马”时只有白的才行,可得范围不同,说明概念不同。
  3. “白马者,马与白也;马与白马也。”
    ——“白马”由“马”和“白”组成,是复合概念,不等于“马”本身。
  4. “有白马,不可谓无马;有白马,不可谓有马。”
    ——若从“有马”这个抽象概念看,有白马当然说明“有马”;
    但若从“马”作为“未限定颜色”的概念看,“白马”已经带限制,不可直接等同。

四、结论与评论

结论
“白马非马”并不是常识上的“白马不是马”,而是说“白马”和“马”是不同的概念范畴。它揭示了“属”与“种”、“类”与“子类”的逻辑区别。

推理步骤

  1. “马”指一类动物的共性(形体),不含颜色限制。
  2. “白”指颜色属性,不涉及形体种类。
  3. “白马”是在“马”之上加了颜色条件的复合概念。
  4. 概念一旦附加条件,外延缩小,就不等于原概念。
  5. 故“白马”与“马”不同,“白马非马”。

其他视角

  • 儒家或日常语言立场会认为“白马当然是马”,他们关心的是实物分类
  • 名家则讨论的是概念与名词的逻辑关系,这是早期中国逻辑思想的萌芽。

行动摘要

  • 记住:“白马非马”是逻辑上的非,不是事实上的否认
  • 分析类似问题时,先分清“词的外延”“分类条件”与“所指对象”,不要混淆。